一铲子挖出的国宝:顶级元青花

砾华 本名李立华,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博宣传工作,多年致力于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著有散文随笔集《闲心闲悟》、文物诗画《梦幻的艺术》等。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是河北博物院院藏6件国宝级文物之一,现在《名窑名瓷》陈列展出。

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釉里红颜料只有涂布达到一定厚度才能呈红色,颜色比较浓,不能产生颜色深浅的层次变化。青花的呈色,则类似于水墨画,随着颜料涂布厚度的变化,可以产生由淡到浓的各种颜色效果。把青花与釉里红组合在一件瓷器上,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而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瓷的色彩,成为一个新的艺术精品,这是元代景德镇陶瓷艺人的一项创造性成就。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以精湛的技艺将青花和釉里红集于一器,通体施青白釉,纹饰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全器纹饰多达10余层,饰有蹲狮钮的罐盖采用变形莲瓣纹和回纹装饰。罐身的颈肩部为缠枝牡丹纹、忍冬纹,并有下垂的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饰莲池纹,云头之间饰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用连珠纹作菱花形开光4个,开光内装饰牡丹、石榴、菊花等四季花卉纹。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红涂绘,红、蓝色交相辉映,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由于青花和釉里红是性质不同、烧成条件不同的两种釉下彩,要使青花和釉里红都呈色鲜艳,烧制工艺难度很大。因此,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少之又少,存世极为罕见。目前已知,类似盖罐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有四件存世,河北博物院这件是最大最完整的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除罐子盖有破损(后已人工修复)外,与此几乎一模一样,1964年5月11日同时出土,堪称孪生兄弟。另外两件在国外,大英博物馆95号陈列室有一只,但尺寸略小,罐体工艺和装饰与河北博物院所藏几乎一模一样。这件大罐,是英国著名收藏家斐西瓦乐·大卫爵士上世纪三十年代从中国所购,但是盖子丢失了。另外还有一件没有公开展出,也是尺寸较小而且缺盖。1972年伦敦嘉士德拍卖会上,此罐被日本古董商坂本五郎以50万美元收入囊中,后又转给欧洲著名犹太藉古董商埃斯凯纳齐。

1964年5月,原保定市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队,在保定永华南路小学进行一项普通的建筑施工——挖地基。当地基挖到一米左右的时候,一个工人一铲子下去,一个洞穴出现了,工人们发现里面竟然有一批瓷器,他们意识到“可能是文物”,于是将情况报告给当时的保定市文物局。保定市文物局随即联系了当时尚在保定的河北省博物馆,省博立刻派工作人员赵巨川会同省文物工作队赴现场进行调查。经考古人员勘察清理,这个洞穴其实是一个地窖,一共出土瓷器11件。其中青花瓷六件: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一对、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一对、青花八棱玉壶春小瓶一件、青花八棱执壶一件。其他瓷器五件:白釉龙纹盘一件、白釉莲瓣式酒杯一件,还有宝石蓝釉金彩匜、宝石蓝釉金彩酒杯、宝石蓝釉金彩盘等三件。除此还有绿松石山子二件、彩绘玻璃瓶一件、玉片数十片。经文物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这批瓷器应为元代作品。此次考古发现,与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的元代瓷器一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元代青花瓷最重要的两次发现。主持保定永华南路小学窖藏发掘工作的赵巨川先生撰写过《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1965年02期《文物》杂志),我们可以从中读出这位老专家当年的激动:“元代青花瓷器解放前后出土都较少,此次同时出土六件,不仅器物完整,而且质量也极精致。它们对于研究我国瓷器工艺史有着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青花釉里红大罐更是现在稀见的文物……”此文一出,曾在国内文物界引起巨大反响。

关于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文物局组织筹办规模空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要求各省市文物部门选送文物参展。各省市文物送至北京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查看。当时,他批准了河北省选送的满城汉墓金缕玉衣出国参展,却留下了这件元青花釉里红盖罐,因为它“太珍贵、极易损,随便展出不安全。”

这件国宝出土半个世纪以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仅有过一次十多天的短暂的公开展示。直到2013年6月,河北博物院新馆试运行开放,《名窑名瓷》陈列面世,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与它同时出土的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元青花八棱狮球纹玉壶春瓶等珍贵文物一起展出,终于有机会让世人充分领略它们的“容颜”。时至今日,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规定,它依然被禁止出国展览。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来源于窖藏。历史上,文物窖藏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国家政权更迭,二是战争形势需要,三是家传方式需要。很多窖藏坑系主人被动性埋藏,属于面对突发状况时的一种紧急处理。保定永华南路小学窖藏的这批文物,不由使人发问:地窖主人是谁?这批珍贵的元代瓷器为什么被窖藏?

200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发表论文《元朝重臣张珪与保定出土元代宫廷酒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03期),探讨了这一处元青花窖藏的出处。林梅村教授认为“从外观上来看,这批青花瓷色泽艳丽,绘图工艺之精细,胎体之厚重,非是一般百姓所用,而是出自宫廷。”

据史料记载,元代保定地区最为显赫的地方豪绅莫过于张氏家族。金灭元兴之际,保定豪绅张柔投降成吉思汗南征大将木华黎,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显赫一时。张柔曾为营造元大都立下汗马功劳,张柔之子张弘范则受令率军追讨南宋端宗和末代小皇帝赵昺,并在广东崖山彻底消灭宋军,帮助忽必烈完成统一大业。保定市著名旅游景点的古莲花池,当年就是张柔的私宅,而莲池距那批瓷器的出土地,才不过几百米。

林梅村教授研究发现,这批元青花可能是元仁宗赐予三朝元老、张弘范之子张珪的宫廷酒器,赏赐时间分别为皇庆元年(1312)和延佑流年(1319)。据记载,张珪作为饱学之士,历经三朝,圣眷甚隆,共受到元仁宗五次赏赐,其中两次被赏赐“上尊酒”,而赏酒必用酒器,保定永华南路小学出土的这批元代窖藏瓷器恰好为两套酒器。与瓷器一同出土的两件绿松石山子、几十片玉片,可能也是元仁宗赐予张珪的赏赐。

后来,由于卷入政治斗争,张氏家族被元文帝部下也先杀得几乎灭门,张珪的五个儿子和几个侄子全部遇害。张氏家族很可能是在预感到政治风声不好的时候,将这批珍贵器物窖藏起来以防不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